汶萊:烈嶼人的另一家鄉

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度

汶萊,位於東南亞婆羅洲西北,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約台灣六分之一大,分為四個省,中間與馬來西亞砂勞越相鄰。國名全名是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NEGARA是馬來語的國家的意思,BRUNEI是國名,DARUSSALAM則是和平,亦即「汶萊和平之邦」。首都斯里巴加灣(Bander Seri Begawan)。全國三十餘萬人口中,華人約七萬人,其中七、八成的移民祖籍來自金門烈嶼,是當地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社群,經濟實力雄厚。

在中國元代史籍中,這個地方被稱為「渤泥」,自古為酋長部落之邦。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1888年,汶萊成為英國保護國。1941年日本南侵,汶萊被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管理,成為自治邦。1984年1月,汶萊獲得全面的獨立,同年加入聯合國,並成為東南亞國協的組織成員國之一。在政治上,汶萊實行君主立憲制,世襲的蘇丹是國家最高統治者。1984年初,深受愛戴的第29任蘇丹哈山納‧波嘉(Hassanal Bolkiah)就任迄今,強調馬來文化、伊斯蘭教和君主體制。由於汶萊緊臨的南中國海域蘊含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皇室與政府財政良好。

烈嶼移民及其騰雲殿

華人遷居汶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烈嶼人何時來到汶萊已不可考,據信十九世紀末起已有不少烈嶼人在此落戶,初期多以海底工估俚(船運苦力)、碼頭工、漁撈、小販為主,後逐漸有人累積資本後轉作生意。汶萊華人宗教信仰中心—騰雲殿可以說明移民的歷史。騰雲殿,原名騰雲寺,早期烈嶼鄉僑將福德正神及廣澤尊王帶到汶萊首府斯市,奉祀祭拜,並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及八月二十二日酬神之時,聘請戈甲(高甲)戲班演出。除此之外,尚陪祀有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註生娘娘等神祇。1913年,烈嶼鄉賢集議,決定在汶萊河畔建一永久寺廟。當時的拿督天猛公石文熟獻出土地一塊,由曾受記負責廟宇建築之興建。1918年6月23日,騰雲寺落成並舉行奠安大典,自新加坡延聘道士主持各種傳統儀式。根據廟內所藏木刻記載,當時騰雲寺建築總造價為8,075汶元,所費不貲。一開始,廟宇並無董事會的組織,是由當時兩家殷商—春源好、捷成號輪流擔任爐主頭家,負責神誕慶祝及處理一切事務。之後,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才決定以擲杯決定爐主頭家,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二戰期間,斯市遭受轟炸,廟宇周遭被夷為平地,如汶萊市場。只有騰雲寺屹立不搖。

1953年,由於政府的徵用地皮,在當時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與多位鄉僑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林德甫受委為建委會主席、陳國棟出任副主席。隨著建委會的成立,委員們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在全境善男信女的踴躍捐獻下,1958年騰雲寺改建,1960年完成,正式更名為騰雲殿。由於烈嶼鄉僑與皇室關係良好,廟址土地是由當時汶萊蘇丹所贈送,並還捐獻汶幣四萬五千元予廟方。1960年12月27日舉行了奠安大典,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當地南音社團—群聲音樂社亦參與其盛。1982年,騰雲殿整修,自金門烈嶼雙口延聘壁畫大師林天助到汶萊,經八個多月完成。林天助擅長將宗教故事以生動活潑造型、豐富多層次的釉色,燒製於磁磚之上。金門縣定古蹟官澳龍鳳宮亦有他的作品,只可惜保存不佳。目前,林天助作品保存最完整之處即為汶萊騰雲殿。

烈嶼籍的華社領袖

在汶萊,商界、華社領袖幾乎是烈嶼人的天下。蘇丹透過冊封少數對於國家發展、社群服務、教育開拓、經濟提升有傑出貢獻的華人,表彰他們的成就。茲引介幾位如下:
1.丕顯拿督林清注(1905-1993年),最早受封丕顯天猛公宮廷官銜的華族之一,他出生於烈嶼東林,10歲到汶萊,生意成功之際,樂善好施,曾擔任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及斯市中華總商會首任會長。

2.丕顯拿督甲政林德甫(1910-1999年),烈嶼雙口人,17歲下南洋,之後創立美成號,生意多角化經營,蔚成大企業家,除關心汶萊公共事務,烈嶼家鄉的各祠廟多有林德甫的捐輸,如烈女廟等,另外他也設立林德甫獎學金鼓勵家鄉子弟求學上進,其子拿督林明泰等人克紹其裘,將其事業發揚光大。

3.丕顯甲必丹王文邦(1882-1940年),烈嶼西宅人,1900年時年十八歲南渡新加坡,翌年抵汶萊發展,創辦德源號,經商有成,亦於中華中學擔任董事要職。文邦之子、拿督王金紀(1931-)則是出生於汶萊的第二代,繼承父親事業,亦熱心公益,目前仍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僑領。

4.丕顯甲必丹方文汀(1927-2001年),烈嶼後頭人。8歲隨父親到汶萊,受教於中華學校。創立建源號起家,並與人合資建立友聯百貨、萊萊百貨,後跨足房地產業、旅館業、船運業及磚窯業。對教育與社團服務方面,出錢出力,貢獻卓多。

5.丕顯甲必丹拿督劉錦國(1920-),烈嶼上林人。18歲南渡汶萊,孓然一身。1947年以160元購地建屋,勤奮努力、胼手胝足,創辦華和商場,終成現在八家百貨商場、八家牧場大企業家,跨足農、商業。他崇尚儒家思想,繼承傳統文化,又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實為汶萊烈嶼人創業的一頁傳奇。

6.丕顯甲必丹拿督吳錦進(1944-),父親吳福記,出身烈嶼上庫,錦進為第二代。他曾是汶萊蘇丹陛下的同學,1964年進關稅局工作。1970年,毅然從商,創立吳福記汽車公司,專門代理日、韓、歐洲汽車,後又從事汽車零件、保險等事業。熱心公益事業,在當地傳為美談。其弟吳景添在汶萊經營地產公司,頗有成績,景添之子吳尊,在華人娛樂圈頗負盛名。

此外,尚有烈嶼西宅出生、汶萊福建會館主席、拿督林成國(1926-2011),以及在汶萊被譽為「百貨王」的林國民(汶萊騰雲殿董事長)、林國欽兄弟(汶萊中華中學董事副公關)等,均為傑出的烈嶼鄉僑。其中,留居西宅的林國沛與僑居汶萊的兄弟林國民、林國欽、林國勝、林國平昆仲為紀念其先嚴林松杞、先慈程氏坤,特成立林松杞夫婦紀念獎學金,獎掖後進,傳為佳話。

汶萊金門人組織會館時間相當晚,遲至1996年才由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召集福建鄉親,共同商討組織事宜,並由洪瑞泉擔任籌委會主席。1998年獲政府批准社團註冊,首屆理事會於1999年元月一日宣誓就職。2001年7月成立了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藉以啟發年輕人創新力,策劃更多活動,惠及鄉親。此外,尚有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前身為中華民國旅汶僑民協會,1977年即已成立,現任會長林長鎮。

南中國海兩端的兩個小地方│烈嶼及汶萊,透過這些僑鄉不朽的事蹟、愛鄉愛家的情懷,串聯起綿密的網絡,生生不息。

(注:江柏炜教授为2011年世界金门日所写的另一篇文章,刊登于2011年10月16日金门日报)

About sb.yeo

国籍新加坡 祖籍金门 电邮:sobeyeo@yahoo.com.sg
此条目发表在东南亚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1 Responses to 汶萊:烈嶼人的另一家鄉

  1. 九州自由行说道:

    I’m impressed, I have to admit. Rarely do I come across a blog that’s both educative and
    amusing, and let me tell you, you’ve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The issue is something which too few folks are speaking intelligently about.
    Now i’m very happy that I stumbled across this in my hunt for
    something relating to this.

留下评论